两部门推进民间借贷法律制度修改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体系的逐步健全,民间借贷作为正规金融的重要补充,在促进资金融通、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融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民间借贷领域的乱象也日益突出,诸如高利贷、套路贷、“校园贷”等行业痼疾屡禁不止,甚至衍生出暴力催收、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行为。面对这一状况,司法机关和相关部门持续加强对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规范力度,通过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以期更好地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护借贷双方合法权益,促进民间借贷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023年,和司法部联合发布了一系列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对民间借贷领域的法律制度进行系统性修改和完善。此次修订工作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进一步明确民间借贷利率的合法性边界。关于高利贷问题的争议从未停息。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规定,民间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不得超过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否则将被视为无效或者予以降低。这一标准在实践中往往面临执行难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借款人以高利贷为名恶意逃废债务;出借人为了规避法律,则通过“砍头息”、“服务费”等方式变相提高利率,使得监管效果大打折扣。此次修改完善的方向是更加精细化地划分利率区间,明确界定“过高利息”的认定标准,并强化对金融机构与非金融主体之间借贷关系的区分对待。在涉及小额贷款公司等具有金融特许经营范围的主体时,将对其收取的利息采取更为严格的标准;而对于个人之间的借款行为,则适当放宽利率上限,以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加强对民间借贷合同效力的审查力度。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认定借贷合同的合法性。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需要对借款用途、担保方式、还款能力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此次修改将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套路贷”、“虚假诉讼”等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严厉打击以借贷为名实施诈骗的行为;二是规范借款合同的形式要件,防止格式条款损害借款人权益;三是加强对抵押物登记程序的审查,严防“一房多贷”等现象。
两部门推进民间借贷法律制度修改完善 图1
完善民间借贷纠纷的多元化解机制。民间借贷纠纷往往具有标的额小、当事人分布广的特点,单纯依靠诉讼途径难以满足纠纷化解的需求。为此,相关部门将推动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渠道:一是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在基层社区设立专门的工作站,为民众提供便捷的调解服务;二是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一站式”在线仲裁平台,实现案件快速受理、审理和执行;三是优化法院诉讼程序,简化小额借贷案件的审理流程,提高司法效率。
此次修改还特别强调了对特殊群体权益的保护问题。针对近年来频发的“校园贷”、“网络貸”等问题,相关部门将出台专门文件,明确禁止向在校学生发放高息贷款,并要求网贷平台加强身份审核,防止过度授信。对于老年人等易受金融诈骗影响的人群,也将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金融机构风险提示、社区宣传等方式提高其防范意识。
在具体实施层面,将联合司法部、人民银行等部门,制定配套实施细则,并组织全国范围内的法律培训和案例指导工作。与此还将建立统一的民间借贷信息数据库,加强对各类借贷行为的实时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隐患。
从长远来看,此次对民间借贷法律制度的修改完善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能够有效遏制行业乱象,净化金融市场环境;它也将为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资本搭建起更为规范的,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预期,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持续优化和司法实践的推动下,我国民间借贷市场将逐步走向规范化、透明化的轨道,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