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区别|如何界定及法律后果
民间借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简称“非吸”)是两个在实践中经常被混淆的概念。它们在法律性质、行为特征和法律责任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深入探讨“不构成非吸是民间借贷”的核心问题,明确两者的界限,并分析其相关法律后果。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构成要件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我国《刑法》百七十六条规定的犯罪行为。根据法律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指未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承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回报的行为。其构成要件包括:
民间借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区别|如何界定及法律后果 图1
1. 未经合法批准:行为人必须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或相关金融监管部门的批准。
2. 公开性:通常以推介会、传单、短信等方式公开宣传或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3. 承诺回报:以高利还贷或其他形式承诺给予资金提供者回报。
4. 社会危害性:破坏金融管理秩序,损害投资者利益。
该罪的主观故意是关键要件之一,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吸收资金的故意。并非所有民间借贷行为都构成犯罪,只有符合上述特征的行为才可能涉嫌“非吸”。
民间借贷的基本特点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它组织之间,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进行资金融通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其主要特点是:
主体广泛性:不限于特定的机构或个人。
交易方式灵活:可通过口头协议或书面合同形式约定权利义务。
融资目的正当:通常是为了解决临时资金周转问题,而非牟取非法利益。
根据《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合法的民间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只要其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即可认定为有效。
民间借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主要区别
1. 行为目的不同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本质是通过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从事金融活动,具有牟利性和公开性。
民间借贷则是单纯的资金融通行为,目的是解决短期资金需求。
2. 对象范围有别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针对的是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具有广泛性和扩散性。
民间借贷双方通常基于信任关行交易,对象具有特定性。
3. 法律后果不同
违反《刑法》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行为人将面临刑事处罚和经济赔偿责任。
非法债务不受法律保护,但合法民间借贷受《民法典》等民事法律法规的保护。
如何区分民间借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1. 资金需求方的身份
若资金需求方是以个人或企业名义借款用于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则属于民间借贷。如果行为人以融资为目的,通过吸收社会公众资金从事投资、理财等金融业务,则可能构成“非吸”。
2. 借款人数和规模的控制
民间借贷通常借款人数有限,金额相对较小。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往往涉及众多不特定对象,累计吸收资金达到一定金额后会触犯刑责。
3. 是否承诺回报
正常民间借贷按照约定利率收取利息,并在法律容许范围内。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则以“高息”、“返利”等为诱饵吸引投资者,具有明显的牟利性和欺骗性。
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客观标准
根据的相关司法解释,“向社会公开宣传”,包括以下情形:
公众集资型:以推介会、新闻媒体等方式进行公开宣传。
网络推广型: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融资信息,吸引社会公众投资。
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客观标准还包括:
1. 起诉时实际吸收资金的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
2. 吸收资金的对象人数达三十人以上;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向社会公开宣传”并不要求行为人事前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只要实施了公开宣传活动即可构成犯罪。
“非吸”与高利贷的界限
高利贷是指在借款中约定的利息超过法律允许标准的民间借贷行为。虽然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但如果未违反《刑法》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规定,则不属于“非吸”。
我国法律对高利贷的态度是:
根据最新规定(《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借款利率超过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部分不予支持。
高利贷并不当然构成犯罪,只有具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其他要素时,才会被认定为刑事犯罪。
不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具体情形
1. 亲友间借贷:基于亲朋好友关系的小额借款,不具有公开性和广泛性,不符合“非吸”的客观条件。
2. 内部集资:单位或组织内部员工参与的定向资金募集行为,对象具有特定性,不属于向社会公众吸收存款。
3. 单笔大额借贷:虽然借款金额较大,但借款人数少且为特定对象,一般不构成“非吸”。
民间借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法律后果对比
合法民间借贷:借贷双方可依法主张权利和义务,除本金外还可要求支付合法范围内的利息。
违法民间借贷(如高利贷):超出法律保护部分的利息不受保护。出借人无权要求偿还超出部分。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刑事处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严重情节的,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民间借贷风险防范建议
作为资金借入方:
应选择值得信赖的资金来源
对于高利贷、网络借贷平台等要保持警惕
民间借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区别|如何界定及法律后果 图2
确保借款用途合法合规
作为资金出借方:
注意借款人资质和还款能力
签订正规书面合同
不参与非法金融活动
最终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涉及刑事犯罪,其认定标准较为严格。应正确区分合法的民间借贷与不构成“非吸”的资金拆借行为。
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时,需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综合分析案件事实,准确界定民间借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界限。
在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的也应保护合法的民间借贷权益,促进金融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