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中的砍头息:定义、操作手法与法律后果深度解析

作者:夜舞倾城梦 |

在中国的民间借贷市场中,“砍头息”是一个屡禁不止的现象。这一行为不仅违反了国家有关金融管理的法律法规,还给借款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和法律风险。从“砍头息”的定义、具体操作手法、法律后果以及如何防范“砍头息”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帮助社会公众更好地理解和防范此类非法行为。

“砍头息”的定义与常见形式

“砍头息”是指在民间借贷活动中,放款人为了谋取高额利益,在发放贷款时直接从本金中扣除一部分的“利息”,也称为“前期利息”。这种做法表面上降低了借款人的可用资金,但增加了其还款压力。

借款人申请10万元的贷款,但放款人会以各种名义(如手续费、管理费、风险金等)从本金中扣除2万元至3万元不等。最终借款人实际到手的资金仅为7万元至8万元,双方签订的借款合同却明确载明借款金额为10万元。

“砍头息”的常见操作手法

尽管“砍头息”在形式上具有隐蔽性,但其具体操作仍存在一些典型特征:

民间借贷中的“砍头息”:定义、操作手法与法律后果深度解析 图1

民间借贷中的“砍头息”:定义、操作手法与法律后果深度解析 图1

1. 直接扣除法

放款人事前明确告知借款人,在发放本金时将扣除一部分金额作为利息。借款人为了获得资金,往往不得不接受这种方式,实际到手的金额远低于合同约定。

张三因经营需要向某小额贷款公司借款20万元。

公司负责人表示需收取5万元的“手续费”,张三最终只拿到15万元。

民间借贷中的“砍头息”:定义、操作手法与法律后果深度解析 图2

民间借贷中的“砍头息”:定义、操作手法与法律后果深度解析 图2

2. 分期预扣法

部分放款人可能会采取分阶段扣除利息的方式,将利息计算与本金发放分开处理。

借款人李四申请30万元贷款。

放款人要求其先支付一部分“押金”,作为后续放款的前提条件。

3. 银行流水造假法

一些更为隐蔽的操作中,放款人会要求借款人配合完成银行转账记录的造假。具体表现为:

将已扣除利息的资金转回给借款人账户,以制造完整的资金流转记录。

再通过其他方式将这笔“虚增”的金额收回。

这种手法不仅增加了借款人的还款压力,还可能构成金融诈骗犯罪。

“砍头息”的法律后果

1. 民事法律风险

从民事法律关系来看,“砍头息”行为属于变相的高利贷,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禁止高利放贷”的规定。法院在处理相关纠纷时,通常会认定借款合同无效,并要求放款人返还多收取的部分。

2. 刑事法律风险

当“砍头息”行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如果放款人采取吸收不特定多数人的资金,并以高利回报为诱饵,则可能涉嫌该罪名。

诈骗罪: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借款人信任,情节严重的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3. 行政处罚风险

对于情节尚不构成犯罪的“砍头息”行为,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行政处罚进行整治。具体包括:

没收违法所得;

处以罚款;

吊销营业执照等。

如何防范“砍头息”

1. 借款人层面

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尽量通过银行或其他持牌金融机构获得融资,避免接触地下钱庄或小额贷款公司。

审阅合同条款:仔细阅读借款合同中的各项费用条款,必要时可请专业律师进行审查。

保留证据:在实际操作中妥善保存所有交易记录和凭证,以备不时之需。

2. 出借人层面

远离高利贷业务:明知“砍头息”违法仍参与的放款人,不仅可能面临经济损失,还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增强法律意识:通过合法途径开展民间借贷活动,避免因贪图高额利息而触犯法律红线。

“砍头息”的社会危害性

1. 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部分地下钱庄通过“砍头息”牟取暴利,严重影响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国家通过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此类违法行为。

2. 增加社会矛盾

由于借款人往往负担过重,容易引发家庭纠纷甚至社会冲突。一些极端案例中,因还不起巨额利息,个别借款人甚至会选择轻生或逃亡。

3. 法律风险加剧

“砍头息”行为不仅直接损害借款人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导致出借人卷入更多的法律纠纷,进而对整个民间借贷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司法实践中对非法放贷的处理

1. 民事案件中的处则

法院在审理涉及“砍头息”的民事案件时,通常会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是否存在真实的借贷关系;

合同约定是否合法有效;

实际交付金额与合同载明金额之间的差距。

基于上述考量,法院通常会要求放款人返还多收取的部分,并调整利息计算标准。

2. 刑事案件中的处则

对于涉嫌“砍头息”犯罪的行为,司法机关在定罪量刑时会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具体违法金额;

受害人数;

是否造成严重后果;

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情节严重的涉众型“砍头息”案件可能会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的严厉处罚。

“砍头息”这一现象折射出我国民间借贷市场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要彻底这一顽疾,不仅需要国家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

对于借款人而言,遇到类似问题时应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而对于放款人来说,则务必遵守法律法规,避免因贪婪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只有这样,“砍头息”这一害民行为才能真正得到遏制,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债权债务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