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民间借贷适用范围:理解与解读
2015年民间借贷适用范围:理解与解读 图1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约定将资金借给借款人,由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和期限归还资金的行为。民间借贷作为一种常见的经济活动方式,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民间借贷具有较强的民间性、根性,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从事非法活动的温床,对于民间借贷的适用范围问题一直备受法律界关注。2015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民间借贷的适用范围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规定》进行解读,以期为民间借贷的法律适用提供指导。
民间借贷的适用范围
1. 自然人之间的借贷
《规定》第1条明确了民间借贷的主体资格,即自然人之间的借贷。根据这一规定,民间借贷的参与者应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不得从事民间借贷活动。
2. 法人之间的借贷
《规定》第2条规定,法人之间进行的借贷,不纳入民间借贷范围。法人的含义是指依法设立,以拥有财产为组织基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并以其全体财产对外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法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其债务,或者其分支机构、 representative 无法 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下,该法人与其分支机构、代表人的债务关系,不得作为民间借贷处理。
3. 非法借贷
《规定》第3条规定,民间借贷必须遵循合法、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下列民间借贷,不得作为民间借贷处理:(一)出借人是为了放高利贷或者进行其他非法活动;(二)出借人是为了套取他人的个人信息,用于非法目的;(三)出借人是为了进行其他违法活动。前款所列情形,如果出借人以此为由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民间借贷的法律效力
1. 合法借贷的法律效力
《规定》第4条规定:“民间借贷合同具有合法性,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方式履行还款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支持。”这一规定明确了合法借贷的法律效力,即合法借贷合同受法律保护,出借人可以要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方式履行还款义务。
2. 不合法借贷的法律效力
《规定》第5条规定:“民间借贷合同不具有合法性,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方式履行还款义务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这一规定明确了不合法借贷的法律效力,即不合法借贷合同不受法律保护,出借人不能要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方式履行还款义务。
民间借贷的法律责任
1. 民间借贷的责任主体
《规定》第6条规定:“民间借贷双方应当对借贷事项作出明确约定。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导致民间借贷关系不明确的,应当依据合同的内容或者交易习惯、当事人意思的一致确定。”这一规定明确了民间借贷的责任主体,即民间借贷关系应当明确,未明确的情况下,应当依据合同的内容或者交易习惯、当事人意思的一致确定。
2. 民间借贷的法律责任
《规定》第7条规定:“民间借贷双方应当履行约定的还款义务。未履行或者履行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明确了民间借贷的法律责任,即民间借贷双方应当履行约定的还款义务,未履行或者履行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规定》对民间借贷的适用范围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民间借贷的法律适用提供了依据。民间借贷作为一种常见的经济活动方式,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民间借贷的法律适用问题,应当引起广泛关注,以确保民间借贷活动的合法、合规进行。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