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司法审判规定:明确借贷法律程序与责任》
民间借贷作为我国经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随着民间借贷业务的不断扩大,民间借贷纠纷也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为了间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规范民间借贷业务,我国于2020年12月17日发布了《民间借贷司法审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旨在明确民间借贷的法律程序与责任,为民间借贷司法审判工作提供依据。对《规定》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以期为民间借贷参与者提供参考。
民间借贷的概念与法律地位
民间借贷,是指民间个人之间通过口头或者书面形式,约定将资金出借给借款人,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收回本金并支付利息的行为。民间借贷是一种典型的民事法律行为,具有民事性质。在民间借贷活动中,出借人称为贷款人,借款人称为借款人,贷款金额、期限、利率等事项由双方自行约定。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96条规定,民间借贷合同是一种合法的民事法律行为。《规定》对民间借贷合同的合法性进行了进一步明确,第2条列举了民间借贷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贷款金额、期限、利率、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并规定民间借贷合同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民间借贷的法律程序
1. 民间借贷的合同形式
《规定》第4条规定:“民间借贷,应当签订书面借款合同。没有书面借款合同的,可以认定民间借贷关系。”这表明,民间借贷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书面形式包括书面信件、电报、数据电文等。对于没有书面借款合同的情况下,可以认定双方形成了民间借贷关系。
2. 民间借贷的合同订立与生效
《规定》第5条规定:“贷款人或者借款人可以自行约定借款合同的内容,但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这表明,民间借贷合同的内容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包括但不限于合同的合法性、合同的主体资格、合同的利率、还款期限等。双方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应当意思一致,自愿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合同订立后,自合同生效之日起,双方即应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3. 民间借贷的贷款期限
《规定》第7条规定:“民间借贷的期限由当事人自行约定,但不得超过借贷年利率百分之二十。”这表明,民间借贷的期限应当由双方自行约定,但最长不得超过20%。超过20%的期限,属于非法借贷。
4. 民间借贷的还款方式
《规定》第9条规定:“民间借贷的还款方式可以约定,但应当明确还款期限、还款金额、还款方式等事项。”这表明,民间借贷的还款方式可以由双方自行约定,但应当明确还款期限、还款金额、还款方式等事项。对于未约定还款方式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借款合同的约定或者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多种还款方式,如分期还款、一次性还清等。
民间借贷的法律责任
1. 民间借贷的法律责任主体
《规定》第10条规定:“民间借贷活动中,贷款人或者借款人应当依法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这表明,民间借贷的法律责任主体是贷款人或者借款人,双方都应当依法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
2. 民间借贷的违约责任
《规定》第13条规定:“民间借贷中,贷款人或者借款人违反合同约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这表明,民间借贷中,贷款人或者借款人如违反合同约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违约责任主要包括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恢复原状等。
《民间借贷司法审判规定:明确借贷法律程序与责任》 图1
3. 民间借贷的追讨
《规定》第15条规定:“民间借贷中,贷款人或者借款人在借款期限内未履行合同约定的还款义务的,贷款人或者借款人可以要求借款人承担逾期还款责任。”这表明,在民间借贷中,如借款人未履行合同约定的还款义务,贷款人或者借款人可以要求借款人承担逾期还款责任。
《民间借贷司法审判规定》的出台,为民间借贷司法审判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有利于间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规范民间借贷业务,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