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院关于民间借贷的指导原则
民间借贷是指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利率和借贷期限,由公民之间的自由意志订立的、不借助于法定程序的借贷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借贷日益普及,但在民间借贷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利率过高、借贷期限不当、合同无效等,给借款人、出借人及社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为规范民间借贷活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我国最高院()于2020年8月17日发布了《关于民间借贷的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旨在加强对民间借贷活动的法律规范和指导。
民间借贷的定义与特点
1. 民间借贷的定义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通过意思自治,不借助于法定程序,出借人将资金借给借款人,由借款人按照约定的期限和利率归还本金及利息的活动。民间借贷是一种典型的民事法律行为,具有民间性、自愿性、有偿性、借助于自由意志等基本特征。
2. 民间借贷的特点
(1)民间性。民间借贷是公民之间的借贷活动,不涉及法定的金融机构,不受金融机构的的业务范围和规定的限制。
(2)自愿性。民间借贷是出借人基于意思自治原则,自愿将资金借给借款人,并约定借款的利率、期限等事项。
(3)有偿性。民间借贷是一种有偿的行为,出借人要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和期限归还本金及利息。
(4)借助于自由意志。民间借贷关系的成立,取决于出借人和借款人的意思自治,不涉及强制或者诱导的行为。
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
1. 民间借贷的合法性
民间借贷活动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民间借贷关系成立的要件包括:出借人、借款人、借款的金额、利率、期限等要素均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违反国家的强制性或者禁止性规定。
2. 民间借贷的非法性
民间借贷活动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具有非法性。主要包括:
(1)高利贷。民间借贷的利率不得高于国家规定的利率水平,不得采用暴力、威胁或者其他非法手段催收债务。
(2)借贷期限。民间借贷的期限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过长。
(3)借贷人资格。民间借贷的出借人、借款人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民间借贷的纠纷处理
1. 民间借贷纠纷的类型
民间借贷纠纷主要包括:借款合同纠纷、借款纠纷、还款纠纷、利息纠纷、抵押权纠纷、质权纠纷、保证责任纠纷等。
2. 民间借贷纠纷的处理方式
民间借贷纠纷可以通过诉讼或者调解方式解决。民间借贷纠纷的诉讼,应当提交人民法院。民间借贷纠纷的调解,可以由双方当事人约定或者申请仲裁机构进行调解。
民间借贷的指导原则
最高院关于民间借贷的指导原则 图1
1. 民间借贷应当遵循合法、自愿、有偿、诚信的原则。
2. 民间借贷的利率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范围,不得过高,也不得过低。
3. 民间借贷的期限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过长。
4. 民间借贷的出借人、借款人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5. 民间借贷应当签订书面合同,约定借款的金额、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事项,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6. 民间借贷的纠纷处理,可以适用合同法、民间借贷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可以由双方当事人约定采用其他方式解决。
《关于民间借贷的指导原则》的发布,对于规范民间借贷活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