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法律关系成立的要件及法律规定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以及法人与法人和公民之间,基于信用或者担保,通过书面或者口头等形式,约定将一定的货币资金出借给借方,并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收回本金并支付利息的民事法律行为。民间借贷法律关系是民间借贷活动中产生的法律关系,是民间借贷活动的基础和保障。
民间借贷法律关系成立的要件
1. 合法的借贷主体
合法的借贷主体是指符合法律规定的能够成为民事主体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成为民间借贷的主体,但进行民间借贷活动的人员必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 合法的借贷对象
合法的借贷对象是指能够成为民事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民间借贷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借、贷双方的合法需求,只有合法的借贷对象才能成为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主体。
3. 借贷意愿真实、合法
借贷意愿是指借贷双方自愿、真实、合法的意思表示。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成立必须基于借贷双方的自愿、真实、合法的意思表示,否则,民间借贷法律关系不能成立。
4. 借贷本息合法
借贷本息是指借贷双方约定的本金和利息。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成立必须基于借贷双方合法的借贷本息,否则,民间借贷法律关系不能成立。
5. 借贷合同合法
民间借贷法律关系成立的要件及法律规定 图1
借贷合同是指借贷双方达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借贷协议。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成立必须基于合法的借贷合同,否则,民间借贷法律关系不能成立。
民间借贷法律规定的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合同是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的订立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一方不得强加于人。合同的内容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名称、格式、生效日期、履行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应当遵循法律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担保是指以保证人的信用或者财产为债务的履行提供担保的行为。担保分为保证和抵押。保证是指保证人对债务人的债务承担履行保证责任的行为。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履行债务的担保的行为。担保的方式包括保证、抵押等方式。担保合同应当约定担保的方式、范围、履行期限、违约责任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物权的种类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物权的取得、变更、转让、消灭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采取合法的方式进行。”
民间借贷法律关系是民间借贷活动中产生的法律关系,是民间借贷活动的基础和保障。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成立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否则,民间借贷法律关系不能成立。民间借贷法律规定了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性质、种类、订立和履行的一般规定、特别规定等内容,为民间借贷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