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纠纷民事起诉书范文:掌握诉讼技巧,维护自身权益》
民间借贷民事起诉书范文
(注:以下范文仅供参考,具体案件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原告:(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址、职业等)
被告:(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址、职业等)
案由:民间借贷纠纷
法院:__________人民法院
尊敬的法官:
我代表原告(或:被告),现向贵院提起诉讼,请求贵院依法判决。
诉讼请求
1.判令被告支付原告借款本金(大写:人民币______元整)元;
2.判令被告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原告逾期利息(大写:人民币______元整);
3.判令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事实与理由
(1)原告与被告的借款关系
《民间借贷纠纷民事起诉书范文:掌握诉讼技巧,维护自身权益》 图2
2019年1月1日,原告与被告达成协议,原告向被告借款人民币100,000元整,约定被告在收到借款后3日内将借款支付至原告指定的账户。被告未能按约定履行还款义务,已构成违约。
(2)被告的违约行为对原告造成损失
由于被告未能按约定履行还款义务,导致原告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违约方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3)诉讼请求的合理性
原告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特向贵院提起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35条规定,当事人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关于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5条、第36条规定,民间借贷纠纷的诉讼请求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并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据。故原告的诉讼请求符合法律规定,具有事实与法律依据。
证据
1.借款合同:证明原告与被告之间借款关系及相关约定的原始文件。
2.转账凭证:证明原告将借款金额转账至被告账户的银行转账凭证或其他支付凭证。
3.逾期利息计算:证明被告未能按期还款所产生逾期利息的计算过程及依据。
4.其他证据:如有其他能够证明原告与被告借款关系、违约行为及损失的证据,可附在本起诉书中。
送达地址及
原告:(详细地址及)
被告:(详细地址及)
敬请贵院依法受理本案,审理并作出公正判决。特此起诉!
原告:(签名或盖章)
日期:2022年X月X日
附件:借款合同、转账凭证、逾期利息计算及其他证据
以上为民间借贷民事起诉书范文,。具体案件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民间借贷纠纷民事起诉书范文:掌握诉讼技巧,维护自身权益》图1
民间借贷纠纷是指在民间借贷活动中,因借贷双方在借款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的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诉讼是解决民间借贷纠纷最为常见和正式的方式。
在撰写一份民间借贷纠纷民事起诉书时,需要掌握诉讼技巧,维护自身权益。下面将介绍一些撰写起诉书的重要环节和技巧。
起诉书的写作对象和结构
起诉书是民事诉讼文书之一,是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书面文件。起诉书的写作对象是人民法院,即受理案件的法院。起诉书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原告基本信息:包括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等基本信息。
2. 被告基本信息:包括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等基本信息。
3. 诉讼请求:明确说明原告要求被告承担法律责任的具体内容,包括借款金额、借款期限、利息、违约责任等。
4. 事实和理由:详细陈述诉讼请求所基于的事实和理由,包括借款合同的签订、履行情况、违约行为等。
5. 证据材料:列出支持诉讼请求的相关证据材料,包括借款合同、借条、收据、银行流水等。
6. 诉讼请求金额:明确说明要求被告承担的诉讼请求金额。
7. 起诉日期和法院名称:指定起诉日期和受理案件的法院名称。
写作起诉书的重要技巧
1. 语言简练明了
起诉书语言应当简练明了,避免使用复杂的法律术语和生僻的词汇。应当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诉讼请求和事实,以便于法院和被告理解。
2. 事实和证据材料真实可靠
事实和证据材料是支持诉讼请求的重要依据。起诉书中的事实和证据材料应当真实可靠,不得有任何虚假陈述。否则,法院可能会对起诉书予以采纳,并对原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法律引用准确
在起诉书中,应当准确引用相关法律法规,以支持诉讼请求。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法律依据,以便于法院的审理和判决。
4. 请求和金额明确具体
起诉书中的诉讼请求和金额应当明确具体,避免模棱两可。诉讼请求和金额应当与事实和证据材料相一致,以便于法院的审理和判决。
5. 起诉程序合法
起诉书应当遵循合法的起诉程序,包括选择正确的法院、递交起诉书、缴纳诉讼费等。否则,法院可能会对起诉书予以退回,并告知原告重新递交。
在民间借贷纠纷中,诉讼是解决纠纷最为正式和有效的方式。在起诉书中,原告应当掌握诉讼技巧,维护自身权益。诉讼书应当包括原告基本信息、被告基本信息、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证据材料、诉讼请求金额和起诉日期等部分。通过准确引用法律法规、明确请求和金额、合法的起诉程序等方式,原告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