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人与恒大:跨境债务纠纷的法律挑战与应对
恒大集团(以下简称“恒大”)的债务危机引发了广泛关注。作为全球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恒大的困境不仅牵涉到国内诸多债权人,还涉及其境外美元债券的持有者。从法律角度深入分析“债权人与恒大”的关系,探讨跨境债务纠纷中的法律挑战及应对策略。
恒大债务危机的基本情况
恒大集团的债务问题始于2020年下半年,当时市场传闻恒大面临流动性危机。此后,恒大的美元债券价格大幅波动,部分债券持有人选择行使回售权。截至2021年底,恒大累计违约的境外债券金额已超过50亿美元。与此国内债权人也面临着项目停工、资金回收困难等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债权人的权益保护成为核心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按照约定履行义务,并可通过诉讼等方式主张。在恒大这类跨境债务纠纷中,法律关系更为复杂,涉及境内外法律体系的冲突与协调。
离岸公司管辖权:恒大的特殊架构
债权人与恒大:跨境债务纠纷的法律挑战与应对 图1
恒大的上市主体采取了“小红筹”架构,即通过开曼岛等离岸司法管辖区设立控股公司,并在上市。这种架构使得恒大能够实现资产的有效隔离,也为债权人追偿带来了挑战。
在法律实践中,法院对这类案件具有天然管辖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体系相对,且其法院在处理跨境债务纠纷方面经验丰富。在许家印家族的主要资产已转移至境外的情况下,法院可通过清盘程序追讨资产。
国内法院对境外资产的执行权有限,这导致债权人在国内诉讼中难以实现跨境资产的查封与押。这种法律差异使得恒大的债权人需要在境内外两个司法体系中寻求解决方案。
国际债权人优先权:美元债的特殊地位
恒大发行的境外美元债券规模庞大,截至2021年底已超过1436亿美元。这些债券的持有人多为欧美金融机构,其权益保护诉求通常更倾向于通过或伦敦法院主张权利。
在法律层面,和伦敦法院更倾向于保护境外投资者的利益。在雷曼兄弟破产案中,伦敦法院通过“全球资产冻结令”追讨资产的经验表明,国际债权人往往能获得优先清偿权。这种法律倾向与国内“保交楼”的政策目标可能存在潜在冲突。
跨境债务纠纷中的法律工具差异也值得注意。在刑事与民事分离的背景下,国内法院更侧重于追究许家印等人的刑事责任,而资产追缴则需依托民事程序。相比之下,法院通过清盘令可以直接穿透“技术性离婚”等资产转移行为,这在国内司法实践中较为少见。
债权人权益保护:法律路径与建议
债权人与恒大:跨境债务纠纷的法律挑战与应对 图2
面对恒大的债务危机,债权人在维护自身权益时应采取何种法律路径?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 跨境协作:国内债权人可尝试通过国际私法框架寻求跨境协助。根据《海牙送达公约》,可以通过外交途径向或其他司法管辖区提交诉讼文件。
2. 选择合适管辖权:在提起诉讼时,债权人应优先考虑对自身有利的司法管辖。对于美元债券持有人而言,伦敦或法院通常是更合适的选择。
3. 资产追踪与保全:通过专业团队在全球范围内追踪恒大及其关联方的资产,并在必要时申请财产保全措施。这需要借助国际律师和调查机构的力量。
4. 利用仲裁机制:对于跨境债务纠纷,债权人可约定将争议提交至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等中立地进行 arbitration。这种方式既节省成本,又可避免司法管辖冲突。
恒大债务危机的解决不仅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更涉及复杂的法律问题和经济政策。在这一过程中,债权人的权益保护需要境内外法律体系的有效配合。
从长远来看,中国应进一步完善跨境债务纠纷的相关立法,明确离岸公司及境内实际控制人的法律责任。国内法院也需加强对国际私法的理解与适用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类似案件。
“债权人与恒大”这一关系的处理将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在维护债权益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仍是摆在法律实务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