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中的砍头息:法律界定与风险防范

作者:许是故人来 |

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砍头息”这一问题在民间借贷活动中频繁出现,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的“砍头息”,是指借款人在借款时被要求预先支付一定金额作为利息,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违法行为,但却屡禁不止。从法律角度出发,详细阐述“砍头息”的定义、法律性质及其带来的风险,并结合实际案例和法律规定,探讨如何防范此类问题。

“砍头息”是什么?法律如何界定?

“砍头息”是民间借贷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具体是指在借款合同签订后,借款人尚未提款的情况下, lender(放贷人)要求借款人提前支付一定金额作为利息。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以牺牲借款人的权益为代价,非法获取高额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的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砍头息”虽然表面上看似是一种变相提高利率的行为,但严重损害了借款人的合法权益。

在法律上,“砍头息”属于典型的违法行为。根据《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如果 lenders(放贷人)以利息或其他名义预先从 principal(本金)中扣除的金额,法院将认定该行为违反法律规定,并责令其返还已扣除的部分。在借款合同中,“砍头息”还可能被视为一种“加重借款人责任”的条款,进而导致整个借款合同部分或全部无效。

民间借贷中的“砍头息”:法律界定与风险防范 图1

民间借贷中的“砍头息”:法律界定与风险防范 图1

“砍头息”的表现形式与危害

目前市场上的“砍头息”行为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常见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 直接扣除利息:lenders 在放款前直接从 principal 中扣除预先约定的利息。借款人申请借款金额为10,0元,需支付20%的砍头息,则实际到账金额仅为8,0元。

2. 服务费或管理费:通过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在本质上实现与“砍头息”相同的效果。这些费用可能包括评估费、手续费、担保费等,其性质仍然属于变相利息。

3. 分期扣除利息:要求借款人在放款前支付一部分利息,或者在每一期还款时额外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

这些行为的危害性不容忽视:

- 加重借款人负担:砍头息直接增加了借款人的初始债务负担,使他们在尚未使用资金的情况下就承担了额外的还款压力。

- 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根据《民法典》和相关司法解释,“砍头息”不仅被明令禁止,还可能导致整个借贷合同无效。

- 引发金融风险:部分借款人由于初期还款压力过大,可能陷入“以贷还贷”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债务危机。

“砍头息”典型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砍头息”的法律性质和实际危害,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真实案例来进行分析。

案例一:

基本情况:张三需要资金周转,向某借贷平台借款50,0元。双方签订借款合平台要求其支付10%的砍头息,即5,0元。最终张三实际到账金额为45,0元。

法律分析:

根据《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这种预扣利息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法院将支持借款人要求返还被扣除部分的诉求。

案例二:

基本情况:李四通过某P2P平台借款30,0元,合同中约定月利率5%,但平台在放款时从本金中直接扣除首期利息1,50元。最终李四实际获得资金为28,50元。

民间借贷中的“砍头息”:法律界定与风险防范 图2

民间借贷中的“砍头息”:法律界定与风险防范 图2

法律分析:

这种“砍头息”行为不仅违反了关于禁止高利放贷的法律规定,还侵害了借款人的合法权益。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通常会认定借款合同部分无效,并判决平台返还被扣除的金额。

如何防范“砍头息”带来的法律风险?

对于民间借贷双方而言,防范“砍头息”的关键在于明确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

1. 借款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在签订借款合要仔细审查各项条款,尤其是利息及费用部分。

- 对于提前扣除利息的行为,应当坚决拒绝,并保留相关证据。

- 如遇不合理收费,可以向当地金融监管部门举报。

2. 放贷机构的规范要求:

- 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禁止任何形式的砍头息行为。

- 在开展借贷业务时,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收取合理的费用。

3. 行业监管与法律普及:

- 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放贷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 针对民间借贷市场,还需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

“砍头息”作为一种违法行为,在民间借贷活动中不仅损害了借款人的合法权益,还扰乱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通过本文的分析防范“砍头息”的关键在于法律的严格执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监督。作为借款人,要提高警惕,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坚决说“不”。而对于放贷机构而言,则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杜绝任何形式的违法行为。只有这样,民间借贷市场才能健康发展,真正发挥其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的积极作用。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债权债务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